彭既明,82歲,1955年就讀best365官網(wǎng),1959年于留校任教,1969年7月入黨。
記者:您還記得當初來校的場景嗎?
彭既明:1955年,我以學生的身份來到學校,我清楚地記得,當時就四五間房子,包括了教學樓辦公樓、學生宿舍,這些房子前面是個小山丘,其他就什么都沒了。最初的時候?qū)W校規(guī)模不大,三四個專業(yè)招了兩三百人。
記者:留校任教后,在教學、專業(yè)等方面您是怎樣提升自己?
彭既明:我從1955年來到我們學校,畢業(yè)后直接留任教學,之后就沒有離開校門了。留校時我還是一名中專生,在人才濟濟的學校,中專學歷怎么行。當時學校也很是關心我,將我送到全國幾個電子研究所去學習,之后還讓我去一些電子研究所實習進修。我很珍惜這些學習的機會,每次讓我外出學習,我都認真聽講。
教書對我來說,也是一個慢慢習慣的過程。我以前的班主任在我留任教師時給予了我許多幫助,告訴我怎么教、怎么講,才能讓學生明白。
記者:畢業(yè)留任教學時,也許有比您年長的學生,那您是怎么處理師生關系的?
彭既明:比我年紀大的學生大有人在,有很多比我大三四歲的。雖然我比他們年紀小,但他們對我很有禮貌很尊敬,平時見到我都叫我彭老師。我在教室上課、布置作業(yè)或者交代一些事情的時候,學生也都十分認真,教學氛圍還是比較好的。
記者:聽說,現(xiàn)在南校區(qū)圖書館是您當時參與建設的,您能介紹一下當時的情景嗎?
彭既明:當時我擔任館長,學校的圖書館只有三個教室作為書庫,一個大會議室作為閱覽室,時??吹接型瑢W站在閱覽室里面看書。作為館長,看到這樣的場景,我就一門心思地想擴大圖書館的規(guī)模,讓同學們在寬敞、明亮、安靜的閱覽室里面看書、學習。
修建圖書館花了不少時間,從選址到設計方案,再到施工,我都全程參與。我想修建成環(huán)境優(yōu)美、超大儲存空間、功能齊全、外觀時尚的圖書館,當時想這個圖書館過三十年、五十年仍然可以用,不落后。經(jīng)過所有人的奮戰(zhàn),最后一個4000多平方米的圖書館呈現(xiàn)在大家的面前,大家滿心歡喜?,F(xiàn)在每次在校園里面散步,路過圖書館,看到我們的學生拿著書本進進出出,我都感到非常高興。
記者:圖書館建設完成后,師生是什么樣的感受?
彭既明:他們開心得不得了。之前的圖書館,是一間一間教室,會議室當成閱覽室,有時候還要在里面開會,學生只能挑著時間讀書。圖書館建成后條件好了,藏書多了,看書的人也多了,閱覽室常常坐滿了人,學習氛圍也濃厚了。而且作為一個高校的話,有一個環(huán)境良好藏書充裕的圖書館是很有必要的。
記者手記:
采訪彭既明老先生的時候很明顯能感覺到老先生對于學校深沉的情感,他不斷重復自己是與這所學校一起長大的,自己見證了這所學校的成長與發(fā)展。對于學校升為本科,升為一本都十分欣喜。他為了學校奉獻出自己的力量,并由衷地希望學校的未來能更加輝煌。
同時他也希望青年學子積極向黨向組織靠攏,希望未來能有更多后浪才俊為學校,為國家做出自己的那一份努力與貢獻。
(審核:吳朝建 熊龍英 田瑤)